为进一步推动学院事业发展,7月14日,学院平台建设与事业发展研讨会在崂山校区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华军,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勇出席会议,学院党委书记刘日霞主持会议。
会上,李华军以“深蓝之路,路在何方—协同聚力,共铸海洋科技硬实力”为题作主旨报告。李华军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背景下,经济发展新趋势、新特征与新需求出发,阐释了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考,指出,高校要立足 “技术突破、产业升级、人才重塑” 三大维度,共同推动海洋工程领域形成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符合新发展理念的新质生产力,提升中国在全球海洋竞争中的实力和地位。针对协同聚力共铸海洋科技硬实力的具体路径,李华军认为,要抓住机遇与挑战,坚持目标引领,以“大协作、大平台、大攻关”理念为引领,构建深度融合的高效运行新机制,打破机构、学科壁垒,形成目标一致、优势互补、紧密联动的海洋科技创新共同体。针对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李华军从发展规律、历史启示及未来趋势入手,提出要构建大海洋学科体系,培育“T型”海洋人才,构建 “技术-人才-产业” 联动生态,并从研究生培养、青年教师成长、杰出工程领域科技创新者养成和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建设思路。
刘勇在学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报告中,结合国家教育强国建设要求,介绍了学校 “5135 ”发展战略100条及学科建设规划、人才培养工作。刘勇指出,当前学校加强学科建设,持续推动“特色登顶、生命提升、工科跨越、文科繁荣、基础夯实、交叉突破”。未来学校将坚持“一学科一策”,推动水产、海洋科学稳居世界顶尖,船舶与海洋工程等3个学科冲击国家一流学科行列,生态学等7个学科冲击A类行列,基础学科、交叉学科新突破。在人才培养方面,刘勇强调,学校以 “立德树人” 为根本,坚持“一二二一”人才培养理念,启动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2030和卓越研究生教育行动计划,升级教学运行机制、人才培养体系,通过 “蓝梦拔尖人才班”“卓越工程学院” “1246”数智赋能行动等创新载体路径,构建 “通识教育 + 专业融合 + 国际视野” 的培养体系,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工程学院院长梁丙臣介绍了工程学院事业发展规划,他指出,经过40余年发展,学院在学科发展、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有组织科研、高水平成果培育、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但仍存在未来学术创新链、产业链不明确,平台功能定位、目标任务、岗位职责不清晰,人员流通机制不明确等问题,需进一步梳理“学院、平台”功能定位与目标任务。为此,要凝练学科建设规划与科研方向,以海洋工程装备基础科学研究中心为重大任务牵引、以海岸与海洋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助力重大科技攻关、依托海洋工程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助力科技成果孵化,在“一学院三平台”有效运行基础上,实现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多学科交叉协同,助力创新链- 育人链-技术链-产业链“四链”融合,有组织服务国家战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海岸与海洋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海洋工程装备基础科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工程学院教授王树青介绍了海岸与海洋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海洋工程装备基础科学研究中心的基本情况、核心任务和发展规划。王树青指出,为实现发展目标,落实国家部委政策要求和学校考核要求,创新“院士领衔战略方向—负责人分抓科研方向—团队闭环攻坚科技任务”的管理机制,建立运行管理机构,融入“一学院二学科三平台”协同发展格局,组建核心科研攻关团队,明确科研人员考核指标与政策倾斜。王树青强调,当前,海洋工程装备基础科学研究中心顺利通过学校自然科学基地2024年度考核,基础科学研究与关键技术突破并举,原始创新能力与服务行业能力显著提升,下一步,要力争实现结题优秀、获得连续资助,积极推动科技奖励、重大项目申报,深海资源开发等前沿领域基础研究,国家级人才引育实现突破。
海洋工程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工程学院副院长黎明从源起、初心、成型、困惑、回归5个方面阐释了海洋工程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建设发展思考,介绍了建设背景、机构设置、研究方向、“1+N”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工作,对资金、项目、空间、人才等运行管理要素进行了政策解读。黎明分析了科技成果转化、高水平人才吸纳、日常运行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困惑与难题,指出,为跨越“死亡之谷”,探寻新的增长点,必须突破核心技术、服务重大工程,构建开放平台、实现自我造血,形成发展生态、支撑人才培养。
会上,贾军波、邵炎林等教师代表建言献策,对平台建设与事业发展提出了意见建议。
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院长助理、系主任,学院教师代表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