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研制出半潜油机器人带导航系统能探测5公里范围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04-10浏览次数:210

  
刚刚完成试制的水下溢油机器人,市场份额预估过亿元。”我院机电工程系主任刘贵杰教授告诉记者。两年前,当他带领科研团队进驻青岛光明环保技术有限公司时,双方可能都没料到合作结出这样硕大的果实。这台身手灵活的机器人,可以潜入1000米深的海水中,凭借自己的“火眼金睛”,在5公里范围内展开“侦查”,从无数“嫌疑犯”中准确识别水中悬浮的“油团”,为地面上的溢油处理专家找到“真凶老窝”。

  在石油开采、炼油和油品运输过程中,时有溢油事故发生。海面漂浮的溢油有对应的回收装置,但对于悬浮在海水中的半潜油,一直没有解决办法。“半潜油是并不浮出水面而悬浮于海中的溢油,由于石油在泄漏过程中油团会夹杂泥沙,水包油,油包水,导致密度与水相近。”刘贵杰介绍,这样的“油团”藏在海水里,对环境造成危害特别大。2012年,刘贵杰技术团队应青岛光明环保技术有限公司聘请组建了青岛市水下溢油机器人专家工作站,共同研发并实现科技成果转化。通过两年的合作,成功研发出了自主式导航的水下探油机器人。带有导航系统的“侦探”机器人,可以在5公里范围内开展“侦查”,“头部”传感器舱里的超声波装置,能近距离准确识别出半潜油。据刘贵杰介绍,水下溢油机器人还可用于其他相关工程领域,如沉船收油等,有着广阔的潜在市场。

  “政府搭台,企业点题,专家攻关。”刘贵杰认为,这种专家工作站模式,使得科研人员的科研方向性更加明确,而不是闭门造车。跟传统的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模式相比,更有利于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当前存在的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的困局。“更重要的是,对于我的学生和团队来说,有了更明确的研究方向,虽然是我作为进站专家,但是我带的青年教师,20多个研究生,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团队,无论是对软件的掌握,对知识点的掌握,都更适合企业研发的需求,我的学生们也更有热情去研发这样带有很强实践性的项目,对他们的将来大有裨益”。刘贵杰如是说。